前不久,浙江大学口腔医学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。
牙齿“再生”的未来,离我们越来越近了!
人类只有两幅牙齿,乳牙和恒牙。从换上恒牙的那一刻起,我们的恒牙,就开始不断地被磨损消耗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不正确的咀嚼习惯、不恰当的口腔维护,都会加速牙齿消耗,其中最先受损的就是外层组织牙釉质。
牙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,它主要由无机矿物钙和磷组成(含量高达96%),近似于天然的无机晶体矿物。
内里致密的排布和结构,使它的硬度只比金刚石(钻石)略低,与水晶相当。所以我们的牙齿才能轻而易举地切割、研磨食物。
但是遗憾的是,我们的牙釉质里面没有细胞,一旦受损无法自我修复。牙釉质受损,代表了诸多牙病的开始,最常见就是龋齿。
临床上修复龋齿最常见的材料,有复合树脂、陶瓷、银汞等填充体。但是它们无法与原生牙齿完全结合。修补后医生都会提醒患者不要“硬碰硬”,像咬核桃、咬螃蟹都是危险动作。
而且这些填充物有一定的使用年限,它们的寿命取决于牙齿磨耗程度和口腔卫生状况等。
那有没有什么填充物能与天然牙釉质相当,更好地与原生牙齿结合在一起呢?勇于尝试创新的科研学者们真的研发出来了!
8月30日,国际学术期刊《Science Advances》发表了一篇名为“Repair of tooth enamel by a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frontier ensuring epitaxial growth”的学术论文,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。
这篇论文正是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。
经过两年反复试验,他们终于研发出了一种富含磷酸钙团簇的仿生修补液。
只要在牙釉质的缺损处滴上两滴,就能在48小时内在缺损表面“长”出2-3微米晶体修复层,其成分、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天然牙釉质几乎一致,并与原有牙齿组织无缝衔接。
进一步的力学性能测试显示,长出来的人工牙釉质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的数值几乎相同。
在外形上更是“以假乱真”,连电镜图辨别不出人工修补痕迹,只有靠荧光剂才能看出修补的具体位置。
唐教授的团队对于这次成果非常自信,“我们用了与人体相同的材料,实现了结构性的完全修复,和本体组织几乎一模一样。”
德国著名生物矿化学家、康斯坦兹大学Helmut C?lfen教授更是给出了高度评价:“这是我所知道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牙釉质修复材料,有望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牙釉质的原位修复。”
接下来团队将针对不同的牙缺损形式进一步研发修复模型。距离真正的临床应用,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。
唐教授还说了,到那时候会用自己的隐裂的门牙当实验体,亲自体验“长牙”过程。
或许未来科研团队交出的那份满意答卷,将成为牙齿修复进入跨时代的里程碑!